

安顺市普定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这里石漠化现象严重,土层薄,山坡基岩裸露,水土流失,曾被定论为不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地区。但普定人不放弃,多年来积极探索创新改革模式,靠着毅力和勇气,将植树“造绿”、植树“造富”与石漠化治理结合起来,并结合本地实际,大力发展林果产业,推进退耕还林全覆盖,积极发展林下养殖、林下套种矮杆作物等“以短养长”产业。如今,生态环境成了普定人为之骄傲的“幸福不动产”,绿水青山成了普定人用之不竭的“绿色提款机”。

距离普定县城12公里的梭筛村,曾经这里人均耕地不足0.4亩,森林覆盖率仅5%、石漠化率高达95%,村民罗国翠回忆说:“那时日子太苦,只有过节时,才能吃上一顿米饭。”但20多年前的一个契机,打开了这里的新大门。

1993年,桃子成熟的季节,几户村民无意在自家屋后栽的几颗桃树挂满了果实,将桃子摘下卖到县城,几棵桃树居然换回了300元。“当时我们辛辛苦苦种一季玉米,耗费了全家的劳力,也仅收获几百元,和几棵桃树的收益差不多,于是那之后我们就决定种桃树。”村民陈登丰回忆道。

1994年春天,村民陈登丰、赵高祥、陈登州、刘文林等人,开始在房前屋后的岩山上捣鼓起来,凿岩、背石、刨坑、垫土、栽桃……。在他们的带动下,2年后,梭筛家家户户吹响了向山要地,客土造地的进军号。他们在丛莽中披棘斩荆,把凿下的岩石垒成树盘,把岩石的根刨成树坑,从山下、从河边,一背背、一担担、一肩肩、一步步往山上运土填补石窝窝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梭筛人凭着坚强的意志和韧性,凭着战天斗地的精神,撬石凿岩20万吨,客土40万方。


2012年,梭筛人自筹注册资金110万元,在镇政府的帮助下,建起了“梭筛种植专业合作社”,引领桃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提升。此外,普定政府也注入建设资金900多万元,帮助梭筛人修通组路、环湖路、生产便道、观景台、停车场、村民活动场所和200个蓄水池,为梭筛铺就观光农业和旅游业发展之路提供强大的基础保证。


如今的梭筛村,已从几棵桃树发展到5100多亩桃园,50余万棵桃树,年产400多万斤桃子,人均年收入达20000元。


每年桃子成熟时节,水果商贩慕名前来村里收购,梭筛人完成了在自己家门口就能赚到钱的梦想。

梭筛村不远的普定县坪上镇曾经也和梭筛村面临同样的窘境,全镇总耕地面积仅1.9万亩,人均耕地不足1亩。交通不便、土地贫瘠、灌溉困难,“脚下有地,手上无钱”的这里的真实写照。


近年来,在政府的引导下,这里因地制宜发展冰脆李特色产业。经过多年,现在这里冰脆李成林,种植面积已达30000余亩。随着冰脆李的发展,坪上镇又积极扩展销售模式,在电商、微商等网络平台进行销售,并增加入园体验采摘等,带动了坪上镇休闲观光旅游业发展。


走进普定县,山上有树,山腰有路,林中桃李盛开,普定人在花的海洋里笑脸如靥!
记者/林剑 王婷
编辑/王雯佳
编校/廖迅
编审/吴迁 夏进
发布/杨蕾